查看原文
其他

上课前,不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这才是最好玩的!

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0-09

一些老教师常常困扰

有的课已经上了无数遍

学生常常会觉得“没意思”

怎样把枯燥的知识

变成有趣的课堂创造?

让课堂变得未知


此外,教师应当如何把握课堂

抓住教育时机,准确行动?

如何透视课堂

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今天,一起来看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导师贲友林

给大家的建议——


贲友林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数学班导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





别让“学”成为走过场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用PPT呈现了古罗马两任掌权者儒略•恺撒和盖乌斯•屋大维制定、修改历法的故事,让学生阅读。


别让听,只是一“听”了之


故事有些长,但半分钟后,教师便又急着出示PPT下个页面,宣告教学进入下一环节。课下互动交流时,我问那位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PPT呈现的故事,时间那么短,学生能读完吗?”那位老师听出了我的话外之音,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学生没读完,下次我会注意。”我又追问:“学生读完之后会怎样呢?”他沉默了。


另一位老师也讲这节课,同样用PPT呈现了这则故事。不同的是,他在文字的基础上,又播放了故事的朗读录音。课后,我问他:“是否想过,学生听完之后会怎样呢?”他腼腆地笑了:“呵呵,没想。”



没想这些,那想什么呢?他们如实告诉我,就是想这个故事怎样在课堂中呈现出来。再想想平时我们的课堂,教师往往关注课堂上怎样呈现材料、怎样讲解、怎样组织活动等,即关注教师怎样教,而对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学习活动,仅停留于组织层面,并没有深入探析学生怎样学、学得如何。以“听”为例,老师也好,家长也罢,经常叮嘱与告诫孩子要听讲,而对“为何听”没有解释,对“如何听”疏于指导。在课堂上,学生只要在听,或者说只要呈现出听的样子,教师就心安了,至于学生在“听之前”及“听之后”的表现与状态,教师没有纳入视野中。如何不让听,在课堂中成为走过场式的一“听”了之呢?


关注听的全程,让学生“听”有所获


让学生产生听的需求。很多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听,几乎成了一种强制性的要求。外在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内在的需求更重要。如上述教学片段,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为何让学生听这样的故事?学生从年历中不难发现2月天数最少,一般会生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2月的天数最少?课堂上,先让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接下来插入故事也就有了缘由,并让“要我听”转变成了“我要听”。



让学生掌握听的方法。听,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批判地接受,自主地与自己的想法进行对照。听与思结合,即日常所说的用心听、动脑听,听的核心是思考。听时,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听与讲结合,听是接受信息,讲是输出信息。听讲,就是要先听再讲。听听他人是怎样说的、怎样想的,再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他人讲得不完整,听完可以补充;如果他人讲得不正确,听完可以纠正;如果他人讲得精彩,听完可以赞许、鼓励与赏析。


让学生体验听的收获。听,要有成效。关注学生听了没有、是否听完,这是从学生的视角做出的审视。我们还要关注学生在听完之后会怎样,学生能否有更多的“获得感”,这是不能忽视的。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习真正发生


教学中,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干预与影响下进行的。学生如何学、学得如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不能只问耕耘,不管收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都应当给予关注。



我在教学《年月日》这节课的时候,也用了上述故事。不过,我的处理方式不同。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与年、月、日有关的故事。课堂上,在学生提出“为什么2月的天数最少?”“为什么7月、8月都是大月?”这两个问题后,我便邀请学生展示他们所搜集的关于古罗马两任掌权者修改历法的故事,并带领全班同学共读。如此,学生对年历的认识、大小月的认识就不再停留于简单的接受上了。


故事,不仅要听进去,而且要理一理、讲出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参与程度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


如果仅从教师的角度设计教学,类似之前所说的一“听”了之的现象,依然会重演。因此,教师必须清晰地意识到,只有从学的角度出发,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想学、愿学、学好,我们才不会将教学处理得简单化,甚至像走过场了。




当课堂环节让学生如此熟悉的时候

还有吸引力吗?还好玩吗?

不同的班级

怎么能上同样的课?

课堂最好玩的是什么?

上课前你不知道课堂里会发生什么

才是课堂最好玩的





透视课堂


我在课堂前加了“透视”两个字。说到透视,我们想到体检时的透视。那么对课堂透视之后,你发现了什么?


从听课记录说起,回头看看,刚才大家听课时记录了什么?大家是否想过,其实这样的课堂记录,一个字都可以不写的。有老师说,那不行,学校要检查我们的听课笔记。那我们的听课记录,是为了学校检查吗?我们为什么做听课记录?我们都有的手机,其录像、录音功能也非常强大。凡是机器能做的事,人不要做。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贲友林导师与学员交流


马云曾说,前20年,我们把人变成了机器;后20年,我们要把机器变成人。我们在听课时,不应当扮演录音笔、摄像机的角色。我们记录什么?我们应该记录录音笔、摄像机记录不了的内容。那是什么?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被激活了,我们会生成一些想法。但思想的火花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一会儿思想的火花也就消失了。思想的诞生和思想的灭亡,往往是一起的。而文字,是记忆的保险柜。


记录,不仅原原本本地记录课堂实况,更要记录下在当时课堂场景中教师听课时生成的感受与想法。而这些,具有场域性、情境性、即时性的特征。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贲友林导师与班长董文华合影


听课记录,不是简单地一“记”了事。听课,是为了在观察中研究、发现问题,改进自己和他人的实践。研究课堂记录,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己认识课堂、理解教学。我们所记录的课堂,非蓝本,而是镜子。


今天的课结束后,各位老师,不妨看看你的记录是否有自己的思想。下边给大家分享我的听课记录。一次听课时两个学生提出问题,我就想学生提问题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不知怎么解答,叫“有疑而问”,即问自己所不知不解的;一种是无疑故问,即质疑者本身知道答案,但他还是提出问题让别人回答。就像课堂上,我们老师问的很多问题,不都是这样的“无疑故问”吗?那次听课,我就想到这两种情况,以前没想过。当时如果不写下来,现在我也想不起。而且当时又想到另外一个话题,就是何时让学生提问题。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贲友林导师在进行分享


课堂上,什么时候让学生提问呢?数学课经常上了一大半以后,老师会问:“同学们对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学生回答什么?“没有。”老师会问:“真的没有?”学生说什么?“真的没有。”老师再提高语调:“真的?”此刻学生会说什么?


老师们,你说我们的学生说有还是没有?你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已学会了看老师的脸色,听老师语气,揣摩老师的想法。你要我说有,我就说有;你要我说没有,我就说没有。结果有也没有。老师们,我们是不是这样上课的?如果是,你觉得这是不是问题?当你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想: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是不是都“安全”“自由”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了出来?好像好多时候都不是。


在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成长之夜上,友林班学员上台展示风采


回到我们的课堂,老师们,你们的课堂什么样子?你能说说吗?先分享我女儿画的一幅画。她画了她的爸爸上数学课的样子。我没给她上过课,她想象中我是这个样子。老师、学生、黑板、粉笔、黑板擦,一节典型的数学课。


看到这幅画,我要追问的是,谁让我的女儿形成这样的课堂想象?我没给她上过数学课,她怎么想象我上课是这个样子?一定和她入学以后一节又一节数学课还有其他课是有关系的。老师们,这样的画面该引起我们的思考了。


当课堂环节让学生如此熟悉的时候,还有吸引力吗?还好玩吗?不同的班级,怎么能上同样的课?课堂最好玩的是什么?是上课前你不知道课堂上会发生什么。这才是课堂最好玩的。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友林班合影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14岁男孩跳楼身亡!请告诉家长:你的孩子,其实并不属于你!

教学主张是名家专利,普通教师就不能有吗?

新手教师如何快速站稳讲台?武凤霞给出4条忠告6个关键词!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让课堂变有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